法学空间

法律人社区

  注    册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在线1826人
·文章查询· 祝各位网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快乐!      本站受到大量的无效smtp连接和垃圾邮件的攻击,响应缓慢,请各位网友见谅!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官>>蒙汗药
一亿人的隐私与你的隐私
更新时间:2002/3/19 23:36:22  来源:  作者:蒙汗药  阅读369
    

  你的隐私有多安全?
  

    也许你从来也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你的隐私有多安全?

    心有隐忧是有道理的。

    在今年第二期《保密工作》月刊介绍,由于我国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电话芯片基本上进口,而一些牌号的手机具有隐蔽通话功能,即可以在不震铃,也没有任何显示的情况下,由待机转变为通话状态,从而将周围的声音发射出去。

    也就是说,可能有人在外地拔打并打通了你的电话,从而听到你在与其他人交谈的声音,而你却还一无所知。

    所以有些涉密部门、涉密会议要求进入者关手机,拿掉电池,或者使用有限范围的手机干扰设备。

    这真是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大概多数人都想不到,我们日常爱不释手的手机,却可能是一个隐藏的窃听器。我们可能随时被人窃听,如果将来的可视手机也这样,那么,用不着请人来安装针孔摄像机,你也可以被偷拍偷录。

    如果你将来打算写一本《我和XXX--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打算在《总统回忆录》中大谈艳史,又或者打算到新加坡去演说演唱、到马来西亚去拍电视,手机有这样的泄密功能,倒也是求之不得。否则就是一种精神压力,随时感到隐私被侵犯的可能。而中国有一亿多的手机用户,这个泄密的机率有多大?!

    说来你也许不信,这种远程唤醒的功能,不是手机所独有。我们常见的BB机(无线寻呼机)也有。只要掌握一定的密码,就可以实现。即使在BB机关机时,只要不拿掉电池,也可以实现远程唤醒,甚至实现群呼方式的远程唤醒。

    手机与寻呼机的这些功能,对用户而言,好比想要关上与外界联系的大门时,却还有另外一扇无法关上的“后门”。

    这些一般用户不太注意的功能,反映出某些企业无视用户的个人权益,在产品中设置可能侵犯用户的隐私权的“后门”,并且刻意隐瞒,直接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同时也间接侵犯用户的隐私权。

    在现代生活中,隐私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许多企业息息相关。作为电话用户,我们可能要求电信公司不公开我们的电话号码,以避免一些可能的骚扰电话;作为BB机用户,我们可能要关机以避免不想接到的寻呼;在邮购商品时,我们可能不想自己的姓名地址外传;在网上注册,可能我们不想输入身份证件号码;作为一名女士,订制服装时不想自己的“三围”被其他人知道;作为一名男士,可能在购买壮阳药时不想被人看见……。所有这些,都可以构成我们的隐私的一部分。

    在香港,有《个人私隐条例》来保护个人的隐私,规范企业或者商户在商业行为中涉及客户隐私时的行为,还有专门的机构来处理当事人的申诉。

    可惜的是,我国大陆的法律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对企业这种无视用户的隐私权的行为,无可奈何。

    曾经有人撰文批评,在会议会场设置手机干扰器来限制使用手机的行为,侵犯了手机持有人的通讯自由,属违法行为。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

    在国家机关,可能我们会涉及国家秘密,在企业,我们可能会涉及商业秘密。这都是国家法律明确保护的对象。在面对手机随时可能变成“窃听器”的危险时,秘密所有权人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泄密,是合理的,应当为法律所允许。因为这危险不仅仅来自手机持有人,还来自不可知的第三人,不采取限制手机的行为,就不足以预防这个危险。手机持有人要行使通讯自由权时,完全可以离开会场。

    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个人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是随时存在的。

    在某些地方的电信企业,客户资料完全由个别人所掌握,没有防止资料外流的措施。相关人员一张磁盘就可以带走,作为向外人炫耀的资本,或者存在家用电脑里面,对他人的隐私构成威胁。我就知道有至少三个人曾经持有其当地电信用户的资料。

    同样,BB机企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过去,某些小型寻呼企业的现职从业人员或已解聘人员,随意把相关密码外泄,以致一些人用作恶作剧的工具。这也是某人向我陈述过的“杰作”。这个人,他曾经在凌晨三点打电话吵醒朋友说:“嗨!该起床撒尿了!”所以,他作出这样的事,也毫不希奇。另一个向我炫耀过的人,也有他独特的“光荣史”。

    所以,如果你收到莫明其妙的寻呼,未必是别人呼错了;如果你收到莫明其妙的广告,不一定是邮局寄错了信件……。这些,都可能是你的隐私被侵犯的直接结果。

    《羊城晚报》3月18日报道说:“深圳个人信用体系‘卡’住了”:在个人信息征集时,有些企业不知道客户信息是不是涉及客户隐私,不知道信用评估机构能否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对市民调查时,20%的人担心“征信机构本身的信用问题”,34%市民担心自己的信用报告被乱用,50%的人害怕“个人的隐私被泄露”。

    我们不难看出令人担忧的现状:部分人担心隐私被侵犯,部分人的隐私已经被侵犯;一些企业不重视保护客户的隐私,一些企业不知道怎么保护客户的隐私;我们的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措施不全面,企业如何保护客户的隐私无章可循,随意性大。

    随着我们完善市场规则的力度不断加大,保护个人隐私对市场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个人信用征集卡住了,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如果无视个人隐私权保护的规范化、法律化,即使个人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也随时可能在一夜之间完全崩溃,完善市场规则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立法机关,该是你们行动的时候了。

  
文字

批 注 该 文]    [采 用 该 文]    [发 表 评 论]    [文章下载]    [关闭窗口

相关批注:
暂时还没有媒体记者对这篇文章做出批注

相关采用:
暂时还没有媒体记者采用这篇文章

相关讨论:    
没有评论

Google


IP计数: 浏览计数:

Copyright © 2001 凌云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7007639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