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空间

法律人社区

  注    册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在线322人
·文章查询· 祝各位网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快乐!      本站受到大量的无效smtp连接和垃圾邮件的攻击,响应缓慢,请各位网友见谅!       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学生>>zhfuju
读书笔记一《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从平等和自由的悖论谈现代中国法治的价值取向
更新时间:2003/1/28 22:29:56  来源:  作者:zhfuju  阅读1211
    

读书笔记一《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从平等和自由的悖论谈现代中国法治的价值取向


赵福军
摘要:
内容摘要:平等,自由,博爱是启蒙思想家们的口号,但是可能他们并没有想到他们提出的口号之间会相互的矛盾。这可能是他们的悲哀把。平等要求每个人都按照相同的标准去发
展,要求建立权威,来打击竞争者;但是自由却要消除权威,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原则自由的发展。当两者矛盾的时候,舍谁取谁?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关键词:平等 自由 价值取向

冯亚东老师在他的著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一书中谈到了“平等与自由的悖论——兼谈自然法”一篇,读后很有感触。无论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中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绘制的“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堂,到康有为的《大同书》。还是从希腊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到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实现的共产主义。都无不体现了各个时代人们对于平等的追求和呼唤。也许正是没有得到,人们才把它想象为至宝,并不惜一代代的为之奋斗。冯老师从一则兄弟争食的故事中得出平等实现的条件:一,平等是弱者发出的呼唤。二,要求平等的主体之间本无平等可言——平等主体之间本只存在实力的较量。三,平等只能依靠一种超越平等主体的权威力量才能求得——这种力量一定比强者更强,且为弱者所拥戴,所推崇。平等其实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一种感悟,是对真自然的一种回应。因为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动物。然后才是作为社会动物存在的。平等,和谐,宁静万物各得其所,这便是自然和人伦,身与心的至尚的理想。冯老师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和伦理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了为什么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西方崇尚“自由”。“人间秩序的平等求助于皇帝,自然秩序的和谐听由于天命;由平等到和谐再至绝对必要的权威(皇帝和上天),其间义理贯通;而两中生活秩序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却又是难分难解一体切入每个人的命运和利益(和谐为平等的直接表征),于是皇帝便成天资,圣旨即为天命。”(1)“半陆地半海洋的民族受动荡不定的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地中海的航行,贸易,交流抑或战争,掠夺)自然会凝成一种不迷信权威而崇尚个性自由发展的气质——只要靠个人的努力(海洋中航行)而不是依赖群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2),中国自古以来最缺少平等精神,所以人们就十分希望平等,对于自由到是诛求的不多,人们都习惯于自己的生活定式,不愿改变。而西方从一开始就是崇尚自由,尤其是个体的自由,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由于世界的无限,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平等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们就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另外创造一个上帝,人世间没有平等可言,只有政治自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去到那里寻找平等把。这也是为什么基督教是西方世界的四大文明之一的原因。

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各个国家反对本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口号,使得每个政治家都在考虑吧怎么样在自己的国家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共同实现。其实自由和平等是矛盾的,冯老师论述到“由于平等是是以塑造权威为前提条件——否则竞争中的胜者不会出让利益的,而求自由恰恰又是要消灭权威的(这也是牧民主政治的直接要求)——否则那有自由自在的创造呢(国家的必要的管理并不等同于这里所说的权威)?于是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悖论:一个社会若以平等为最高价值目标则势必以牺牲个人的自由和创造为代价,社会最终将陷于停滞甚至被导入灾难性的局面(这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而社会若以自由为最的价值目标则又无法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实体利益上的平等,社会财富将出现巨大的两极分化。”(3)他们两者之间的悖论是我们在搞市场经济的时候必须给予积极的重视的。市场经济的发发展要求市场主题,自由竞争,但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却可能由于市场的失灵而产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反市场的行为。即违反了平等的原则,拉大了贫富的差距。当今由于我国改革所走的是与苏联“休克疗法”相反的小修小补的道路,注定了在权利市场化以后,必定产生大量的腐败,导致大量的寻租行为和灰色收入。平等再次和人们察肩而过。随着“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法治成为了现今我国的一种时尚,相继出现了“依法治村”,“依法治党”,“依法治学‘等多种提法,但是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保护人民的自由如何有机的结合。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于是必然引出在在当代我国对于自由和平等的价值取向问题,也就是哪个前哪个后的问题。

价值取向的得出都是社会的主文化群体的意志的反映,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所的出的。价值标准是确立价值取向的首要问题。人都是首先从自己的善,恶出发形成自发的评判标准,经过主流文化的整合而形成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评判的标准。“从本性来说,人倾向于从自己出发判断一切和他有关的事物(而这是为了更快的懂得注意自我保全),凡是间接或直接使他们不快或触犯他的事物,他都称之为恶。”(4)“一个机体的生存就是他的价值标准,凡是递进他的生存的就是善,威胁他的生存就是恶。”(5)所以在现今的中国的价值取向必然是作为社会的主文化群体的意志的反映和体现。我国是以公有制为社会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面对非公有制经济比如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因为任何一个阶级的壮大,必然在政治和法律上会有所体现,会提出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诉求,和别的阶级进行博艺。我国80%的人口是农村的人口,所以在考虑群体意志的时候他们才应该是首选 的对象。但是我国的广大的农民阶级没有自己的政治诉求渠道,所以处于一种没有声音的地位。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往后的我国的价值取向的求得应该以农民和广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为主,这是发展的趋势,是抵挡不住的。那么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呢?上文已经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阶级起义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心目中的平等,所以平等可以说是农民阶级的普遍的意志,他们不但要求经济上平等,而且希望在政治上教育上平等,但是现今我们的国家对这些方面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产业的改革使得教育成了一种奢侈品,使得本来就不平衡的素质问题更加的显现出来。而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门希望什么呢 ?业主门
并不怎么关心自由,其实他们道是比较关心是否建立了公平的市场的环境,是否达到了真正的机会的平等,因为既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企业生产为了消费者的需要,从这里他们已经不自由了,所以他们比较注重真正的公平的竞争的环境。真正平等的法律对待,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于国有资产的保护是十分的有加的,称国有资产神圣不可侵犯。1999年一些人大的代表要求修改宪法,确定非公有制经济应有的地位,就是体现了追求平等的政治法律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往后中国的主文化群体必定是广大的农村,中国农民不富裕,中国永远不能称富。非公有制经济不能和公有制的经济一样拥有平等的对待,那么中国的企业永远不可能走向世界,只是温室中的玫瑰花而已。所以必须在法律,制度上促进这种价值趋向的实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注:(1)选自冯亚东著《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第64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1月第一版。

(2)选自冯亚东著《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第65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1月第一版。

(3)选自冯亚东著《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第69——70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9年,1月第一
版。

(4)摩莱里,《自然法典》,第73叶,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转引自《理想的冲突》,第37叶,尚武印书馆1983年版。
批 注 该 文]    [采 用 该 文]    [发 表 评 论]    [文章下载]    [关闭窗口

相关批注:
暂时还没有媒体记者对这篇文章做出批注

相关采用:
暂时还没有媒体记者采用这篇文章

相关讨论:    
没有评论

Google


IP计数: 浏览计数:

Copyright © 2001 凌云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7007639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