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北京行 |
更新时间:2003/2/24 15:09:13 来源: 作者:高竞 阅读208次 |
其时2003年1月20日,经过十五个小时的颠簸之后,已经见到了北京郊区的村落,感觉倒也与家乡的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便是太阳还未出来却已将整个天空都染得通红,这也许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最大的不同吧。黄土高原是多山的,太阳出来时已是中天,只是白炽炽的。 下了火车,又在一群路标的指引下找到了可以到达北京师范大学的公共汽车,已近深冬的北京正如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城,风大且冷。 紧缩着衣服乘车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站,站牌上挂着一面“2003寒假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的大旗。已经有几个青年同学等在那里,戴着志愿者的红领巾。他们看见我手中的行李,立即过来接待并问我是否也是参加培训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将我带到了住的地方——总参谋部管理局的一个招待所。虽是地下室,却也通气豁亮。经过一翻的登记之后我被带到了一个三人的宿舍。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的李学祥和西安邮电学院团委的刘鹏同学一个寝室。 休息了一早上后,和这里大会服务的志愿者一起熟悉了一下周围的环境。 晚上的时候参加调研会的学生代表们基本到齐,在北京师范大学八教102多功能报告厅规定了大会纪律后回到驻地。主办方开始发东西——由不同的志愿者,接二连三地敲门——发材料的、发水果的、发拖鞋的,互不干扰,井然有序。 21日上午九点钟,在中国改革杂志社的刘老师主持下,培训班正式开始。八教的102教室汇聚 了全国各地78所高校的100多位学生。开始是各位嘉宾讲话,首先上台的是87岁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会长方明先生,老先生一生都在为继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而奔波努力,是我等之楷模;接下来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张重民老师,他的讲话简练,理论性较强;下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党国英老师;最后是2000年南方周末评出的“年度风云人物”李昌平老师。 每天早上7点,大家集体去北京师范大学吃早饭,8点开始听报告、讨论。直到晚上11时。回到宿舍后大家的兴致并不因疲惫而减退,都在不断的结识各个高校的青年同学们,宣传自己的学校为以后的合作而忙碌着。令我又想到了80年代的一句歌:“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 22日是李昌平老师的专题报告,接下来是优秀学生社团的负责同学上台作报告,第一个是北师大研究生院农民之子的卢爱婷同学;第二个是中央财经大学的苏海华同学。 我在第三个上台发言,由于我们学校地处西北,所以与其他在京学校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影响力也受到地域的影响而减弱了,但是我肩负着代表万余名西北政法学子的重任。不能有辱同学们的希望,也不能放弃这个很好宣传我校的机会。这个机会是我在师兄们的努力做出成绩的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申请得到的,可谓来之不易。首先,我代表我们学校的万余名学生向全国各地高校的所有青年同学们致以问候;然后将我校服务社会的法律援助事业作以介绍;最后是对于未来做出展望和希望能够团结各校同学,共同努力,为人民服务。 最后上台的是北大法律援助中心的研究生蒙晓燕同学,她也提到了在无偿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遇到的尴尬事,以及所引发的思考:"农民的愚昧?官僚对法律的践踏?农民对于自己尊严和荣辱的感受?"她自己提出的认识中国问题的切入点当是"在权利和权利冲突的地方,来深刻观察权利的本身"他们还在河北办了一个"社区法律诊所",希望实现"依法治村"——她也不乏无奈:"当你面对现实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渺小"。她在北京大学曾经做过支教报告——2000年曾经到河南的大别山区的新县乡下支教一年,我虽未亲见,但是其影响却可谓深远,多次在北大未名论坛出现。 23日,培训的第三天,会议又清华大学研究生李兵同学主持。先是国务院体制改革办的杨东平老师作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的使命》的报告,,主要是回顾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和五四以来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的体制变革。问答阶段则非常的精彩,或许是讲座将大家心中的疑问都给激发出来,包括在座的老师也都踊跃提问。 下午,来自工合国际的两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在农村组建"合作社"的经验和思路。 夜晚的讲座是由2001年1月20日南方周末头版人物姚立法带来的,他的题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行政诉讼法",而实际上他从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状况入手,将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在法 律框架内的解决办法,特别是提到农民自己应该学习法律从而保护自己,他在讲座最后号召有良知的人一起关注农民问题。 24日的是温铁军老师的讲座。据介绍,他曾在乡村潜心研究了十几年,是三农问题研究领域里的成名较早的学者,不过最近的文章和言论中多次出现"困惑"的字眼。他自己也说道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很难做成一个逻辑相关的体系,农村问题任重道远。他还告诫我们大学生要"身体力行"。 对于温老师提出的"什么教育可以救穷?救国?",并给予"精英教育"不适合中国现状的观点。 接下来是来自香港的"中国社会服务及发展研究中心的干事" 袁月兴,给大家做了题为" 南平经验及其他"的讲座。介绍了"南平机制"。 夜晚是"支农社团的建立和管理"主题发言和研讨。各社团代表先后上去发言,介绍社团建设的经验。当时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个同学言行有些过激,导致几个其他学校的同学拂袖而去。我也拍案而起,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维系一个团队既要靠负责人真诚地团结大家,营造一个平等互助的气氛。任何人没有特权,注重感情交流,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让滋生的优越感和所谓的领导风范蒙住了眼睛,腐蚀了心灵。同时还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以规章去使大家信服。同时还说起了,大二时一个师弟曾经问我会长和部长与普通会员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我回答:“会员和协会部长、会长之间是平等的,只是分工区别而已,如果真要找出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付出更多一些,所担负的责任更大一些吧!”讲完之后,掌声雷鸣。 25日早上来自香港的"中国社会服务及发展研究中心"的刘键芝给大家讲"印度喀拉拉"的经验。随后,北航的张海英博士做了题为《晏阳初与乡村建设运动》的报告,时间比较紧迫,她没有念完稿子,就在主持人的提醒下草草结束了。 下午,请的是NPO信息咨询中心的主任崔玉,和我们一起做了一场互动的讲座"社团能力 建设与发展"的讲座,她是美国留学归来的MBA。 鲁风老师、姚立法老师和我们一起听了一天的课,82岁的鲁风老师是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她反复告诉我们:"要做80岁的青年,不做18岁的老翁"。 我请她为我们学校的一本学术刊物《西部法律评论》题了辞。 26日下午我们举行了一个联欢会,大家一一惜别,一部分学生代表去北京郊区农村过年、27日早上是自由活动时间,我走马观花般地游历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象征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物。 27日下午六点,当火车缓缓驶出北京西客站的时候,我心中有一丝兴奋,一丝遗憾,兴奋的是在此次调研会上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任务,达到了宣传我校,展示新世纪政法大学学生风貌,更深刻地学习领悟“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目的。遗憾的是,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只有以后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愿将此次会议的精神传播开来,与大家分享,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