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至3日,福建泉州的“防非”战场上“硝烟弥漫”,老百姓们“自发”地在广场、门口、路边甚至室内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地方政府还投入了一笔不小的“专项资金”和一定的“专门力量”参与了这场“特殊的战斗。
“禁炮”多年,何以突然如此“尊重民俗”?“迷信”的解释是:泉州能够在地震和台风多发的地理条件下平安富康,与当地民众敬奉神明的传统信仰与日常行动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科学”的解释是:制造烟花爆竹的主要成份中含有大量的硫磺,可以杀灭悬浮在空中的“微生物”。
尽管这些“非官方”的说法“信不信由你”,但其中折射出的复杂心态颇值得反思。
泉州与香港、台湾、广东、北京都有着大量的人员流动,为什么“非典”却“迟迟不来”?老百姓想不通。而“数字化”的传染趋势又让人们担心它“早晚会来”。
于是,这里照常生活着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加强”了祈祷:多点几柱香,多烧一些纸钱,多放几串鞭炮,多求一份安康,要对“老天保佑”充满“信心”。而政府放任甚至参与“违法”的理由,可以是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也可以是特别向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天开始下雨了,炮声仍在此起彼伏。没有制止家人的虔诚,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信徒。如此“非典型”的“信心”,源于对“非典”的无奈,或者更多的是无知?
如果能祈祷,我祈祷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赶紧追上“非典”的“翅膀”,让它早日成为人定胜天的又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