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某地一机关大楼串门。好客之情依旧,只不过待客之道不再象从前“好好拼(酒)一下”那么粗俗,文明而又时尚的口头禅是“我冲一泡(泡:功夫茶一次用量的行话,据说最标准是7克,真空包装)好茶请你”。从口袋里、公文包、抽屉里攥出的一包包不同品牌的小茶袋,让我深刻体会到当地领导的养生之道已经在广大干部队伍中发扬光大了。
走了几个部门,装了一肚子各种档次的茶。最后到了某新上任局长的办公室。局长的家乡盛产铁观音,就是《雍正王朝》里姚启胜请李光地喝的那种。只见他从专门贮藏茶叶用的冰箱里取出一包一斤装的铁观音,倒出一些茶叶放在盘里,亲手将其中的茶杆挑除后,再用一种高精度的电子秤(日本产,上有标签港币835元)秤重。一丝不苟,准准7克!
正好又有几个部门领导来联络感情,功夫茶开始布道。冲水之后,加盖闷几秒,然后先让行家们闻盖子上的茶香估价。我有鼻炎,加上根本就不是茶道中人,在一旁听着。
(每斤单价)800?1000?1500?我在等着开标。局长笑了笑,说出了这包茶的来源。这回大家有了数,“至少那得2000以上吧”,赶紧品一品。茶具自然也是特制的,一次冲水倒8小杯。赞美啧啧,心得多多。我呢,“笨熊,喝”。
“谁喝得出这是春茶还是秋茶”?局长出招了。然后真行家和假行家们开始云里雾里地谈经论道,其中一些“术语”我以前在几个领导那也听过,实在是很高深的一门子学问,就是记不住。看来,亲身体验才是硬道理。
回去路上经过当地最繁华的精品街,司机带我去了生意最火的那家茶庄。招待客人的是一个很斯文的小伙子。娴熟的功夫如局长一般厉害,只不过布道方式不同。他嘴里念叨的更多的是哪些领导专门喝他们的茶,哪些领导经常来这里“比茶”。
“是不是我们的茶,某某一闻就知道”。说到局长的顶头上司,不抽烟不喝酒,茶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当地鼎鼎有名,他们“以茶会友”更是传为佳话。
一路上,一肚子的茶成了满脑子的茶。想起单位里某领导吩咐我买公务茶时的教导:“没有象样一点的茶,怎么接待客人;经费紧张,买二三百块一斤的就行了”。但是一把手不同意,他不缺好茶。一茶几五颜六色的茶罐,什么级别的客人,招呼什么档次的茶,不用我们烦恼。我想起了一幅对联:请、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但其中有个秘诀,就是送茶的来了,一定要泡最好的茶,这样下次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公安部“五条禁令”,乐坏了卖茶和开茶庄的。同志们可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喜的是少了很多酒桌上的应酬,可以为革命保重身体。愁的是越来越多的领导们喜欢喝茶,而且品味和修养与时俱进着呢。要和领导们加深感情当然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1000块钱可以买一大包的烟酒,换成茶叶那简直出不了手。可偏偏“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铁观音”。再说了,自己也得从实践到理论才能入道嘛,那还不得交上一笔为数不小的学费。
现如今,机关里上班打电脑游戏的明显少了,每间办公室都有了茶具。就那么点活,闲着也是闲着。喝茶聊天也是工作,横向联系,上下联动,一切尽在茶中。
“非典”期间,当地无事。有领导说,因为当地人爱喝茶,喝茶可以预防“非典”。于是乎,茶道盛行之处,茶叶在高消费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确代表了某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茶艺小姐选美比赛刚结束,某名牌大学某校花得了冠军,据说连中小学也有类似弘扬茶文化的竞技活动。此前还进行了什么名茶峰会,最好的茶每斤单价已经接近百万。
快出秋茶了,手下建议我也去买点好茶。有的提意见说,别的部门有好茶,人气就旺旺,我不喝茶,来串门的少,工作也不好协调。也有地说,喝了好茶就会上瘾,自己买不起,都想经常到领导那汇报工作,官越大,茶越好。
回想最近的一些人事调整,我似乎开始从茶道中悟出一点为官之道。鼻炎是非治不可了,这么迟钝的嗅觉,还怎么在官场上混。
但是,我也会上瘾吗。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