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宁夏的坏话(二) 阿里丁 第三句坏话:说说“白帽” 头戴白帽是中国回族的一个醒目的标志 宁夏回族自治区总人口五百多万,其中回族人口一百多万,约占三分之一。 说少数民族的坏话很容易上升为“民族问题”,好在本人就是回族,说点善意的批评倒也无妨。 首先,本人一直比较纳闷:这回族兄弟凡是上审判台被公审或要被枪毙的时候都戴着白帽标示自己是回族而在开表彰大会上领奖台却极少有戴白帽的,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倒也真需要社会学家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解释了; 如果有一个外地人初次来到宁夏,他(她)的视觉中关于回族的印象大概有三个来源:一个是“白帽”,一个是大量的清真寺,一个来源是大街小巷中的各种清真餐厅,也确实通过这三点充分体现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来。 可如果把宁夏回族与毒品贩卖`宗教闹事以至联系到国际上最近闹得挺凶的伊斯兰教极端势力来看,在我所接触的一些人士中,普遍地有些不安的。不管这种联系是否有道理,我们自身是否应该努力让人打消这种不安呢,是否要做得让人放心呢? 本人认为,如我前面所说的,在不同的场合戴“白帽”的问题折射出了居宁夏主流社会的回族兄弟对本民族的不自信。当这些干部`城市里的工作人员在宗教场合一个个都戴着“白帽”,领导去祝贺时也戴着“白帽”以示诚心,而到了其他场合,尤其是表功领奖开会的场合,除了极少数外,多数人生怕戴个“白帽”让人知道自己是名回族。如此的不自信或着说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民族缺乏信心的表现,只能整体给外人不好印象而不好消解了。不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设计成一个数学问题:某天电视上播了一条公审大会的消息和一条城市十佳青年的消息,公审大会也正好公审十名刑事案件的嫌疑犯,其中有四名回族,都戴着白帽,很醒目;而十佳青年中有六名回族,一般地说他们都不会戴“白帽”的,即与其他人没有明显的民族区别。假如看新闻的没注意到解说,仅从图象留下来的印象,是不是会留下回族比较坏的印象呢?! 其次,本人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在全国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其他的四个大概都有中小学在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的,惟独在宁夏,虽然有不少数量的回民中小学校,却没有一家开设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课程的。也许有人会说回族的语言不就是汉语吗?还有必要开设阿拉伯数语吗?现在中小学生不够累吗?我认为这种看法是肤浅的,对宗教没有深入的理解会很容易演变为迷信的;对民族自身历史的贫乏就很难真正从心理上与其他民族融合。现代社会文明虽然是从残酷的历史中演变而来,却是通过对残酷历史的扬弃而真正形成了个民族的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才真正能够使个民族平等民主地融合在一个文明社会里。 存在于回族底层(主要是指农村与偏远山区和城市下层)心中的伊斯兰教极端思想是宁夏区域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处于主流社会的回族兄弟应该在这种思想未与世界范围内的极端思想联成一片之前,从宗教与民族历史两个方面进行瓦解分化,尤其是从中小学生开启这项工作,既促进了西部的社会稳定,也承担起了促使回族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这项历史使命。 第四句坏话:说说宁夏的“口头语” 宁夏人过去的口头语中总带有“脏”字,确实很不文雅,在这就不罗列了。 综观近十年宁夏人的口头语中,“挃(音DIE)”字与“砣(音TUO)”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笔者开始也是不大理解,经仔细推敲,发现这两个字的流行还真反映了宁夏人的一种心态,不妨我慢慢说来: 我先说说这两个字在口头语中的用法: “挃(音DIE)”字的大概意思是搞,揍的意思。“挃(音DIE)他”就是揍他,搞他。不仅老百姓口头常用,连办公务也常:“居然挃(音DIE)到我的头上了”。 喝酒时要灌人,同伙间使眼色,那意思是要“挃(音DIE)他”,就是要灌醉他。 某某人不听话,想揍他,口里冒出来的话就是:“挃(音DIE)死他”。 同伙设局打牌,瞅个人要赢他钱,同伙间的招呼语是:“挃(音DIE)他”。 小流氓又犯事了,公安人员要去抓他,领导给干警交代:“去,去把XXX给我挃来”。老百姓旁边拍手称快道:“把那个XXX好好挃---挃!”同伙去看守所看望XXX“怎么样?挨挃了吧?”回答“哎~~~~~~,被挃惨了。” 而“砣(音TUO)”字我理解就是“称砣”的“砣”字,也许是取“四两拨千斤”的意思,即以小拨大。常说的是“甩砣”就是哄人,答应下的事情不给人办却敷衍对付的意思。 “甩砣”最常见的用法在酒场上,过去时髦划拳,指头上见高低。现在时髦“甩砣”,就是两个人一人拿一个合盖的碗,里面放有若干 子。摇几下后比数字,以数字比输赢。往往在喝酒中间大家正在兴高采烈进行“甩砣”之时,另外有人本来早该到场里了,打了几次电话也一直在回答马上就到了,却总是没见人入场。遇上这种情况,会有人说:这家伙有再“甩砣”了。不是说他在玩数字游戏,而是说这人半天在电话里说的马上就到了的话都是在骗人的意思。 托朋友办事,总忘不了叮嘱:别给我也“甩砣”呀。 求人办事,礼物递上或请过之后,事儿总不见动静,心里嘀咕:这小子不会是给我“甩砣”了吧。 我再说说这两个字后面的意思: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中国汉字的运用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本来汉字的意思就丰富多彩,在口语中许多字随着不同的声调发声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说话的场合,表达的意思差别很大。尤其是一些口语的良好运用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简直需要上升到文化的角度去进行阐述了。 假如真放在文化的角度去解说这两个字的意思,虽有些勉强或拔高,我想下面的解释也倒可以做一下饭后茶余的谈料的。 “挃(音DIE)”字的运用体现了“得”的心态。不单是强者对弱者“得”,也包括了弱者对强者的“得”,这些“得”中忽视了方法的差别,得到就是目的,得到就是本事。 “砣”字虽有以小拨大的意思,常与“甩”字连用,更多体现了“溜”的意思,回避问题,不正面面对。“溜”虽有代价,但至少目前不用支付。在应该付出和应该承担时没有付出和承担叫“溜”,按“省下的就是挣得的”来说“溜”了也确实是“得”了。 十多年来这两个字的走俏也影射出宁夏人对于改革开放的心态来: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大多数人毕竟掌握的技能资源机会很有限,致富的愿望却是又很迫切,就形成了千方百计地去挃,得到一点是一点,积少成多,还得会“甩砣”,少承担一点是一点,毕竟家底太薄。从总体上来看,也反映出宁夏人的急躁不自信目光短浅套句俗话讲:“至多会紧捂住自己的浅口袋,双手死盯着别人的口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