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写帖是“读”的最佳途径。 好些朋友曾向我抱怨,读过的很多书都忘了,真是无奈。如果我说:“写个读书笔记可以督促自己去阅读;不认真读的话,怎么写得出来?”的话,这一定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任何人,只要会切马铃薯就会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事实上还是这个道理,但这里我把具体的原因给分析一下,希望大家指正。
任何规训都是通过不断的训练来使肉体变得驯服,接受权力所安排的目的。“写”正是对阅读的一种规训,达到阅读的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些信息与知识,这里这就是目的;而同时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权力。
因此,如何支配权力从而达到目的便成了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使我们能够真正了解文本的意思,对内容有深刻的印象;然而,一般的阅读却不足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它是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它只在非常有限的部分拥有一点印象,甚至可以说,它更多的只是权力的一种展示,重在形式,而轻了内容。它仅仅是表明自己正在吸收这些信息,而并不表明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获取。但是,一般人在展示完权力之后便得以自慰,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哦,自己看过这个东西了)。这就是福柯意义上的“传统权力”:“它是可见的,可展示的”。权力如同一个闪闪发光的灯泡,目的是照亮对象。但由于权力的光亮相对于对象的范围而言总是很不不周延的(想一想世界上的军警之于人民的比例,而且军警本身也需要控制;再想一想阅读之于记忆和理解之间的巨大鸿沟)。所以,传统的权力只是一个电灯泡;一方面是君权的自慰,通过盛大的加冕仪式、恐怖的公开处决犯人、歌功颂德的文化以及其他政治仪式来达到一个“天下太平”的假象,骗人骗己;另一方面是普遍的违法现象得到人们的认可,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各自被容忍的非法活动的余地:有法不依,有令不从。同样的,我们以前通过高考以及大学漫不经心的教学等仪式来掩盖教育目的的不成功;甚至有许多人整天拼命得阅读,看书;自己感觉自己读了很多,获得了内心的满足,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进步,只是用阅读仪式来代替获取知识本身的意义,证明权力的存在而已。
这里我们不再讨论“为什么要从传统权力向现代权力过渡”,而是直接来讨论现代权力的运用,即如何规训的问题。规训是一种不断的、持久的、反复的训练;塑造和征服肉体,在使某种强制成为肉体的习惯时达到可欲的目的。
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纪律,它不是建立在奴隶制的人身占有的基础之上,但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比如工厂和军队的纪律可以把一个原本散漫的农民训练成地道的工人甚至是军人,只要通过无孔不入的纪律来渗透他们细微的姿势、态度、速度(这些持续的强制将成为习惯,其力量是不可估算的。相比以前那些权力仪式要有效得多,比如极端残忍得杀死一头越轨的鸡来制造恐怖)。
在空间上,纪律一方面通过圈定相对封闭的空间,指定不同主体特定的位置(包括任务、权限或物理位置);从而形成一种一定程度上封闭的分工操作之网,消除了混乱。这样一来这些因素就难以骚扰或干扰其他因素(比如军队被限制在军营里;行政人员被限制在自身的权限范围内,工人被限制在自身特定的岗位之上)。同时,当生产(物质或精神产品)过程被分割开来,劳动过程被显示出来。每个人的劳动能力的各种变量——体力、敏捷性、熟练性、持久性都能被观察到,从而受到评估、计算。每一个细节都得以被把握。
想一想,我们的“写”不也是一样吗?写的时候把我们的基本思路圈定在给定文本之中,把思考和研究的基础建立在给定文本之中,消除了思维的不认真和混乱;由于需要一定精深的了解才能把文本的意思给表达出来,我们不得不去解读文本的每一个部分,从而通过对每一个部分渐进的细致了解(这可以称为一种“分工”)来最终考察文本宏观而具体的意义。
我们的“写”把自己对文本的每一个部分的理解都显现出来,只要不是故意或过失得断章取义,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得不深入到文本诸多细节的把握之中,否则,我们对文本大意的发散就很难与文本保持一致(比如根据“规训”的概念,我们很难套用我们身边的例子,而只有根据作者烦琐的论证和例子才能给出类比。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误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加大)。实际上,大凡我们写帖子,写读书随感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发散或类比”,实证而认真的发散或类比不但是创造,更是获取文本信息过程中的一种规训。
另外,纪律还有时间和活动上的要求。前者比如时间表的规训,精细得规定时间来鞭策出高质量的,专注而精确的生产。后者从主体的活动中引入时间(如顺序,持久状态的计算)、方向和力度(程度)等机制。研究主体运动之于目的的最有效率与最佳的实现方式。这些方法是强制而明确的,从小学生的握笔姿势到日本女子睡觉姿势的要求;从监狱的时刻表、军人步伐的时间细分到法律制度中的诉讼时效、审判期限与庭审顺序。这一切使主体的行为从简单的物理运动过渡到系统化的要求,肉体变成被权威所操纵的肉体,而不是洋溢着动物精神的肉体。
同理,我们在“写”的过程中。时间总是稀确的,如何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和信息这目的,同时又不至于荒废我们其他的工作呢?如何才能保证最有效率得“写”呢?在这里,我认为,如果我们专门安排一段读写的时间段,分派一定的任务;或许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但是,即使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写”自身的机制也会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不断的思考、查找文本,将使得我们大脑不停得运作;懒惰与分心等自然习性在这种运作中被驱逐出去,
这是无可厚非的。
-这里我们来到福柯的《规训的手段》一章。它提到:“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要通过“训练”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的肉体和力量变成多样性的个别因素——小的独立细胞、有机的自治体、原生的连续统一体、结合性片段。规训“造就”个人。这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这种权力不是那种因自己的淫威而多疑的权力,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
正如一切社会控制手段(纪律)对社会个体进行严格规训一样,“写”的规训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的思维变成一个自治的统一体。这是一项特殊的技术与权力的结合,是一项持久的运作机制。
具体说来,福柯认为规训有三种手段。一是监视、二是规范化裁决(奖励和惩罚)、三是检查。其中检查是对前两种方法的综合,并具有自己的特性。
什么是监视呢?这要回到前面所说的“电灯泡”了。传统权力如同一个电灯泡,它由于仅仅展现自我亮光的缘故,造成了大片阴影部分的存在;而权力者自己则被自己亮光的假象所蒙蔽(或自欺),以为已经天下太平。而现代权力则渗透到对象中,让对象自己来发光(对象客体化),福柯在《全景敞视主义》一章中利用边沁设计的监狱图来说明“监视”的基本原理,苦于没有扫描仪,这里只能用文字来加以说明了: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嘹望塔。塔里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各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里面,与塔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一端照到另一端。这一个小囚室象是一个个小舞台、小笼子;每个演员的种种行为都历历在目。特别的,由于塔内监督者的目光甚至形象是不可见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担当监督的职责。这种设计的结果是: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发挥作用,即使权力(监视)在实际上是断断续续或不周延的。这种权力的完善使权力的干预在实际上不再必要。
让我们想一想, 考试的时候,对想要作弊的人来说,最恐怖的不是老师站在前面;因为老师的举动和目光是可见的,作弊者可以找机会来作弊。最为恐怖的是老师在后面走来走去,甚至是拿了张报纸坐在后面。并且还有许多检查人员偶尔来“帮助”一下老师(在重大考试中,老师很有可能会包庇)——因为在这种形式下,老师或其他监督者是不可见的;而自己则至少在心理上是完全可见的。同理,现代程序中的各种公开要求使得执法和司法机关不得不把自己暴露出来,尽管公开并不意味着“违法必纠”。但是,由于彻底对象化了的缘故,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监督者”的目光是看不见的;因此他们无法去防备特定的监督对象,从而伺机违法。
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写”是对自己的监督。尽管这本身是痛苦的,因为被规训的对象就是我们自己的肉体和精神。我们的肉体和精神被对象化为一种书写的过程、一种新的文本,展现给自己。这个过程使我们的“权力”一眼就能看出自己所存在的不解,从而加以不断弥补和训练,最终成为一个新的文本。特别的,参与监督的还有其他不可知的主体。因为我们将这个对象化的文本展示出来,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出于理解的便利而用想象来代替文本的真正内涵;但出于不可知目光的质疑,我们必须减少这些“想象”,才不至于被人嘲笑。
第二种手段是“规范化裁决”,也就是用规范化的奖励或惩罚来实现目的。人们运用一系列微妙的奖励或惩罚来使一切不符合准则的行为走上正轨,这些奖励,特别是惩罚是经常性的,反复的训练。以致于每个人都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动辄得咎的惩罚网络中。
我们或许记得图书馆的情形,用功的学生多数都喜欢挤到图书馆中去,图书馆如此得不自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去呢?另外,图书馆有这么多人,为什么一般都出奇得安静呢?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因为这些学生希望对自己进行规训以学得更好,因为那是一个规训的场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那是规训的魔力。因为,在图书馆中,人们把自己创造或吸收信息的外在过程(请注意,前面我说的是内在过程)加以对象化,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监督之中,人们害怕自己偏离纪律的行为(如安静、不能亲热、不能打游戏机)会遭至某些不可知的轻蔑。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有人偏离纪律时,女生一个轻蔑的眼神、一种咳嗽声、一句咕哝都会给肇事者以强烈的影响。反之,一个认真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得到别人的钦佩,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这便是一种奖励。当然,即使他们不能听到一句:“嘿,小明,一整天了,你真像一尊雕像。”至少他们心里会这么想,因为他已经将自己最佳形象给对象化了。这些经常性的奖惩会训练出一个驯服的肉体。
“写”的规训有什么规范化奖惩呢?写不出来就是惩罚,就必须继续思考和查找;写得出来的话,心里会增加成就感。在写出来之后,他人的反响是一种继续的规训。两者一起督促主体的思考和阅读,使我们的阅读更加专注,思考更加集中,对原文本的了解更加透彻。
再让我们来看“检查”。它是一种能够导致定性、分类和惩罚的监视。比如考核、考试、或军队的检阅就是一种检查。这里我们以考试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考试的特性是试卷内容的不可知性。在考试以及成绩后果的推动下,学生不得不认真学习所有的考察内容。这是一种把学生客体化的做法,它使得对象的阴影部分尽可能得自动缩小。这和前面所说的是一致的。“检查”留下了大批按人头、按时间汇集的详细档案,使人陷入一大批文件之中。比如我们的考试纪律被保存着,积累着;我们的相关价值,相关的进步或退步的情况也在这些数字中体现着。由于这些检查结果的存在,学生成了不同的个案,被区别、被划分和被个性化。
“写”也是一种检查。由于我举了考试的例子,这里的分析就更加容易了。因为写论文是考试和考核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如同一种阅兵式,为了这个仪式,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阅读,为了体系化和论证,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大量不相关的知识被细细得咀嚼。在形成了一篇篇文章之后,我们求知的一切足迹便清晰可见。自己或他人都可以通过这些东西来认识和鉴别自己,给自己以定位。
在写这篇论证式的读书笔记的过程之中,许多我自以为已经可以信手拈来的理论到了真正要把它写出来的时候就发现卡壳了,所以我不得不一次次去细读。尽管我不能说这篇东西写得很好,它必然有许多错漏之处需要大家的指正。但是,它给了我一个认真读书的机会。让我得到了最低限度的奖励。这篇文章,以及我以往写过的大大小小的其他帖子使我变成一个可见的客体呈现在自己和大家面前;使我被了解,被归类;因此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和师长。同样的,这些朋友和师长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被我认识和了解。认识和了解之后,我们的交流便变得更加便利,变得“心有灵犀一点通”。
因此,这里我非常希望大家不仅仅是转一些经典的文章或评论然后各自阅读;而是要尽量多写一点,对这些文本进行概括、发散和类比。尽管这些概括未必周延,看法未必成熟;但是“写”的过程和结果却是相当有意义的。
愿论坛办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