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丁: “油荒”: “超大航母级企业”病的典型症状 |
更新时间:2003/12/23 17:59:46 来源: 作者:aliding 阅读165次 |
“油荒”: “超大航母级企业”病的典型症状 阿里丁 最近全国许多地方接二连三发生“油荒”事件,对于油荒事件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各方都有所表述,但笔者认为,如不从根本上进行探讨与解决,恐怕这类“油荒”事件只是一时症状缓解而已。 按目前社会各方的探讨,我归纳了一下,大多认为造成“油荒”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油品走私活动有所遏制,不能起到油品供应调节的作用。 2.“非典”过后经济增长提速,对成品油的需求大增,对油品供应压力较 大。 3.电力供应的短缺加大了对油品的需求量。 4.由于技术性的制约,炼油厂出厂的汽油与柴油存在大致的比例关系,这一制约造成目前市场上汽油供应相对过剩或有过剩的倾向,柴油供应却不能满足即时需要。 5.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升高,增加了成品油的市场价格波动,加大了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 仅仅是对某种现象进行描述,或者说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对待“油荒”事件,只能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以此次“油荒”事件为锲机,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长远地解决石油供应对国民经济的扰动问题,才能真正对得起这次“油荒”带给我们的教训。 实质上这次“油荒”事件暴露了国家在石油战略上和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管理上两个方面的问题: 从石油战略上讲: A 原油的采购缺乏主动的战略布局,仅仅是随行就市; B 在石油供应大国(尤其在中东地区)缺失大国应有的战略影响力; 国内对原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不足。 从国内成品油供应上来讲: A 缺乏国家战略储备,既不能对国际价格波动起到抑制作用,反而对国际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 完全由几家国内石油巨头从成品油的生产储藏到批发甚至零售垄断经营,造成了既不能藏“油”于民,用社会储藏来减缓油品供应的紧张。臃肿的石油巨头自身也对市场信号不敏感; C 特别是当国家把整个的成品油产业交由几家石油巨头来运营时,缺乏市场的约束力,巨头们追求的目标时与国家赋予他们应该实现的目标未必一致。当这两个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往往造成的印象是巨头们公然向国家叫板,这次“油荒”事件就是例证,虽然这不可能是他们的本意; D 这次“油荒”就暴露了所谓“超级航母级”企业的中国几大石油巨头的管理弊病来:由于不是市场化管理,企业对下属众多的炼油厂采取的只能是指令性管理,在炼油厂因为汽油柴油的一定出产比例,给炼油厂带来了两难选择,如果增加柴油的产出供应市场就会造成汽油的库存,有可能形成由于汽油积压而带来的企业效益下降,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评有负面影响,如果不增加柴油产出,“油荒”如何解决?对总部来讲,“油荒”事件是意外事件,由于缺乏应急措施与常规性指令管理措施的衔接演练,出现大范围的“油荒”事件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这次“油荒”事件暴露出国家在石油产业上的逆市场化的产业政策的短视上; 当我们还不能保证“超级航母型”企业能代表全民的利益时,我们为什么就断然拒绝市场化的方向呢? 阿里丁 2003年12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