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私塾文化 |
更新时间:2015/4/3 16:13:36 来源:自己写 作者:叶春敬 阅读0次 |
□叶春敬 我的家乡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那个地方世世代代有尊师重教习俗,我想可能是离孔孟家乡很近且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缘故,乡下流传“只要吃上饭,就让孩子把书念”的谚语。 小时候常常回老家还能看到旧时私塾学堂,只是很久无人在里面读书了。私塾学堂一般都是设在祠堂里,祠堂是一个家族陈放本族先人牌位、整训族规的地方。一般经济上属小康家庭的,联合起来办学,把学堂设于此中,学生都是本家族子女。经济很好的家庭把学堂设在深宅大院之中,学生只限于自家子女。私塾学堂中的老师(旧时称教书先生),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充当的,须是中过秀才的,没有中过秀才的读书人称“童生”,是不能做先生的。听说私塾先生都是年纪大的秀才,因为年青的秀才有上进心,还要继续读书中举人、中进士,哪有闲心去当教书先生。家中经济不宽裕,举人、进士数次考而不中,仕途无望,才灰心丧气走进学堂传道、授业、解惑。 私塾学堂先生的“工资”来源学生家长的集资,深宅大院学堂来源家主支付。听老辈讲,先生的家里人每一个月就牵着毛驴来驼粮草,所以说家庭太穷苦的子女读不起书。 深宅大院里的私塾先生享受“半个主子”待遇,私塾先生和账房先生地位平等,吃小锅饭,不与长工们吃大锅饭的。 旧时的私塾学堂也分初、中、高级班,不过都集中在一个教室里,不是以年论,是以读过的书论。初级班学的是《千字文》、《百家姓》、算术、打算盘,这些属于开蒙教材,先生台上读,学生摇头晃脑地念,初级班先生不解读,只让学生认字、背书、写字。中级班,相当于现代三年级了,先生才开始讲解书中意思内容、段字造句。到高级班,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年级,开始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教授破题、写文、作诗、申论、对联等。多年前,我县县史办一名副主任,填干部履历表时写“自幼读私塾五年,相当于高中毕业”,组织部后来确认将其学历为“高小毕业”。 私塾学堂对字要求严格,从进私塾学堂就开始练毛笔字,先描红、后临贴,先生要求写楷书,一丝不苟,听说贡院里的考官阅卷时看考生字写得差,内容连看都不看就扔到废纸箕里了。学生读过七八年私塾学堂后,自己觉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就去“赶考”,俗话说“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旧时先生对不听话、不好好念书的学生可以实施“校规”,用“诫尺”(用毛竹制成,约一尺长,一寸宽)打学生手心,只能打手心,别的地方不能打,先生打学生时,家长不得干预,哪怕家长是富甲一方的员外,衙门中的高官。私塾先生哪来那么大权利?听说是孔子授予的,先生教训学生,是代孔子教育学生,孔孟之道,哪个敢干涉? 自戊戌变法后,新型教校教育逐步取代私塾教育,直到解放后私塾教育才成为历史。 笔名:春江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