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代诗歌鉴赏之法-----析杜甫《登高》 |
更新时间:2016/12/15 15:05:54 来源: 作者:春江 阅读0次 |
略论唐代诗歌鉴赏之法 -----析杜甫《登高》 (叶春敬)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花争艳、万紫千红的盛况空前。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遣留下来的诗歌就近五万首,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对唐诗的鉴赏,就是对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进行感知、理解和评判的过程。 唐诗鉴赏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体是:知人论世,解剖内容分析艺术,领略意境和把握风格。下面就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著名七律《登高》为例来略作阐述。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即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这是鉴赏唐诗的第一步,任何一首唐诗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只有把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把作品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中去分析,才不会就诗论诗,只见诗不见人,也不会以偏概全,以点代面,这样的鉴赏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剖析亦能准确,又因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产物,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它既是人类的生活反映,又是社会意识的表现,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的作品时时地反映那时代,各种经验生活现实状况。 《登高》写于唐太宗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秋。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曾让唐朝一度繁荣,日趋尖锐的种种茅盾又酿成天宝14年,即755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的战争,致使生产破坏,人民遭秩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杜甫也因此而和人民一起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大历元年,即766年,他五十五岁时,再度飘泊到了夔Kui州(现四川奉节县),在此他带着一家老小从长安开始了“万里饥驱”的跋涉;他,旅居秦州,奔走陇蜀险途,暂居草堂,又才避难在夔州;这便是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的生涯。“一生的艰难忧愁,已使这位55岁的老人身患多种疾病:疟疾、肺病、风痹、牙齿掉了一半,左耳也聋了”(孙民载于《诗赋词曲联精鉴辞曲》1991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这便是他的百年多病的实情。夔州高踞长江北岸,是一座偏僻的山城,诗人住在城东十多里的东屯,那里前带清溪,后枕崇岗。这一天,也许一家人都到田里去了,寂寞的诗人独自爬上崇岗,登高望远,抚今追昔,感触良多,于是执笔写下这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做到了“知人论世”我们就能从外围材料进入作品的具体赏析。 二、 解剖内容分析艺术 解剖内容,就是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做到古为今用,从中吸取有思想价值的营养。这是鉴赏唐诗必不可少的方面。杜诗向来具有“诗史”之美称,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同时还是一种时代、社会和历史的记录,充满了诗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登高》就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大体有三层。 一是描绘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首联就展现一片壮阔的图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十四个字兀突而来,振起全篇。在如此苍凉开阔的背景中,诗人摄取了六件有典型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各种景物用一个字来形容:“急”、“高”、“哀”、“清”、“白”、“回”。秋风劲吹,晴空如渚,高猿长啸,这是作者的感觉耳闻,小洲清晰、沙滩净洁、飞鸟回旋,这是作者的登临俯视。颔联更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峡峡口风大浪急,故波涛汹涌,观之有“滚滚”之势。而“落木”和“长江”又分别以“天边”各“不尽”来形容,境界更阔大无穷,景致形象生动,愈见秋意已得,肃杀之急已遍临天下。诗人耳闻目睹,围绕夔州秋季的特定环境,描绘了一幅精美绝伦,尺幅万里的秋日江山图。 二是慨叹自己羁旅飘泊,潦倒孤老的境地。颈联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极言距故乡之遥远,是就空间而言;“悲秋”指时节凄凉;“常作客”,即长久漂泊;“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年岁已暮,是就时间而言;“多病”,指身体衰弱;“登台”喻相思难寄;“独”字,更显出其举目无亲、身世之孤。 三是在感怀个人苦痛中表现出国难深重的真切现实。“风急天高猿啸哀”。这是他一路登高所见所闻。“风急”说明他快接近岗头,人们都有这种爬山经验,山下感不到有风,而越往上爬越觉风大,更何况老人拖着瘦弱的身体呢!“天高”这是他歇脚时望岗头所见到的苍天。此时是深秋,自然天高云淡“猿啸哀”同时耳边掠过一阵急风,夹杂着山间的猿啼。耳已半聋的老人尚且听得动情,可见猿呜得何等凄厉而嘶长了。“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立于岗头之上,江景尽收眼底,那江中小岛清晰可见,那岸边河滩被碧澄的江水映衬得分处洁白,时有水鸟在江中回旋。这大自然的声色似乎唤起了诗人内在的生命力,感官也为之新生。他凝神谛听瞭望。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诗人进一步抒发愁思感情更为深沉,诗人备尝艰辛,白发弥添,欲似薄酒来排忧解恨,然又衰弱多病不能喝酒,于是忧愁和苦病更难排遣。但是不仅仅是个人的“叹老嗟卑”。联系上文,个人家庭的愁苦与国家的残破动乱、人民的苦难辛酸不可分割。在作者的飘零寥落、弧苦多病之中、我们不难看到安史这乱以来持续多年的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极大灾难。这就是诗篇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在个人的身世感叹中溶入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有较高的思想意义。 以上三层内容,互为交融,互相渗透,在自然景色描画中包含诗人感怀家愁国难的心情,这种心情又恰是在一种特定的气候环境中形成,它们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的产物。概括起来,就是全诗的主题;写登台所见之秋景,抒辗转流离之愁情,发孤老艰难之悲感,在无边无际的秋色秋声和诗人的百感交集中表现了国破家亡,民苦的社会现实。 鉴赏唐诗,在解剖其思想内容各个侧面的基础上归纳出主题思想,进而可赏析它的艺术精华。 唐诗的艺术特色大致可以从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章法结构、语言运用四方来探寻。 1、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包括提炼题材、确定主题、剖划形象、考虑布局等。如《登高》诗,从选取各提炼夔州秋景这个题材起始,以抒发诗人悲凉的感情结束。写景是为了抒情,但情又因景生,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构思巧好,浑然无迹。 一是开阖变化,施无不宜。全诗八勾,收放自若,开阖随心,疾徐适度,强弱有致。第一二句走诗骤猛疾急,飞扬峭快;第三四句雄峻奔放,浑重阔大;第五六句沉郁顾挫,蕴藉厚实;正当前六句若百川东注之时,第七节猛一插入,仅回然大气戛然而降,诗意拓开一点,第八句“酒”一点,又扣上诗题,收得委婉,缠绵哀怨,一唱三叹。通篇行致随心所欲,而又严循法规;开阖跌宕,而又尽入津中。 二是险中求工,工而不板,《登高》走诗如行云流水,畅达骤疾,好似诗人漫不经心,率意而就。对起对终,八句四对,而且好就好在初读似觉不对,而实工切整俪似不求工整,而却珠联壁合,似天意蹈律,而又毫发不差。 三是触情生情,吴乔《围炉诗话》云:“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杜甫闻猿之啸哀,顿起孤独凄清之感;睹鸟之飞回,倏动转徒难栖之情,落木萧萧之声,长江滚滚之壮,直逼出诗人悲秋的感伤来了,于是,诗人悲壮顿挫地唱道:“万里悲秋堂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蕴含深厚,包容广大,读来使人回肠荡气。 2、表现手法是指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叙述、描写、渲染、夸张等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此法描写景色笔法灵活,善于变化。疏密有致、有声有色。通过对种种景物多方面的描写和形容,以突出诗人自我形象,烘托诗人的情绪,加强艺术效果,且余味不尽。《登高》如:随着诗人的不断高攀视野逐渐扩大,景物也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实到虚。镜头由“特写”,推到“中景”再到“远景”。而且通过视角的变化,把天上、小中、水面的各类景物融为一体。而这些捕捉摄入的物件又全都服膺于作者的沉郁的主观情绪,虽则四句皆写景色,然而在写法上,却灵活鸟变一二句碎写却是从大处着墨,雄浑阔大,虚实并用,疏密交映,沉静中可见飞动,清淡中可见沉著。 3、章法结构是指诗篇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该诗对仗、精工严整。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相对,此篇则八句皆对。不仅上下两句对称,而且一句之中自相对偶,如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工稳的对仗,给人以神清目爽、整齐匀称的美感。 4、语言运用是指作家运用文学语言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技巧。此作音调铿锵、韵律和谐,字字清当,用语准确。另外还有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声调上四声俱备,读起来抑杨有致,一字一顿。诗人的感情脉搏就在这响亮而有节奏的声调中沉重地跳动着。 《登高》一诗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使抽象的情感复变得具体生动,使具体的景物包含丰富思想内容。写景或抒情,角度虽不同,但都以“悲秋”为中心来组织全篇的内容,秋色秋景的描写体现了杜甫苦思悲秋的特殊情感,作者的主观世界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了和谐统一,意境优美,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三、 领悟意境 所谓意境:“是抒情文学创造的一种审美境界,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领悟了意境,我们就可以对作品提供的内容进行一番“再创造促进欣赏活动的深入”。 情景相生,好合无垠。陆时雍在《诗镜总论》里说,“工部七律,蕴藉最深,有余味,有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一咏之不尽”。《登高》诗,上四句写景,下四句抒情,景情貌分而神合,似离却粘。情藏景里,景在情中,情景相中生。上四句虽则笔笔写景,然而字字含情,尤其是那催人下泪的猿啸,牵人愁思的飞鸟,十分巧妙地传出诗人无限怅惘,真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后四句语语通情,然而,例也是形象如画的,似见那衰老老人蹒跚的履点,似见那柱杖翁憔悴的面容,似见那失意诗叟纵横的老泪……前四句的景物,到此便成了衬托诗人登台的自然背景。后四句的情思,仿佛是深蕴山里的汩汩之潜泉,找到了喷发的出口,自然地而又十分爽畅地诵出,激起飞珠和共鸣。 四、把握风格 把握风格,即把握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指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浸透作家的创作个性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把握风格,就是探讨和掌握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总特色。《登高》这首诗充份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导风稳。“沉郁”是心情的沉重忧郁和文思的深沉郁积,“顿挫”是手法的凝炼含蓄和声势的抑扬转折,把握好风格,才能真正在整体上了解一首唐诗独特价值,达到较高的鉴赏水平。 鉴赏唐诗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可斟酌诗中的数词以明其功用、辩其虚实,比勘各家的注释解说以不诬古人,得其真意:透过“诗眼”窥视全篇等等。 (1992年9月刊于《徐州师范学院学刊》),文中内容现略作修改。附: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