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空间

法律人社区

  注    册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在线4354人
·文章查询· 祝各位网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快乐!      本站受到大量的无效smtp连接和垃圾邮件的攻击,响应缓慢,请各位网友见谅!       2024年5月19日星期日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学生>>劳动者
对国企的管理改革分析
更新时间:2001/8/23 0:14:09  来源:  作者:劳动者  阅读121
    企业发展和改革方向初探
纲要:
 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探讨
 国企改革的指导理论――产权制度分析
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比分析
 近年来国企改革的现状
 企业的党务工作现状分析
 管理改革的集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
正文部分:
 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探讨
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提了数年了,国企的转制也转了数年,如果是产权仍然无法解决国企效率问题,我们应该回到正确的思路和提法上来。我现在可以大胆的预言,不久的将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口号会被管理体制改革所代替。
经济体制改革不能解决的除产权的量化的流动以外的问题,包括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还经济体制改革中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整手段、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拉动和证券市场的国有股减持和增发……这些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国家管理的一部分。改革的意义不是形式的简单转变,而是内容的不断更新。
如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的目标下做好国家管理、企业管理是当前迫在眉捷的大事。国家管理方面应该在政权组治织、政府职能、主管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方面必须重新定位。此外,还必须下决心来改变腐败问题给经济改革和社会稳定造成的重大发展阻碍。如果客观上目前不具有"根治"的现实,那么也应该下大决心"换人",量才适用。对于国家在管理方面的改进,当前有学者提出的"国家管理学"的概念和内容,我觉得很有参考意义。
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的产权明晰吗?
我看了别人的分析,我同意"明晰"说,但是我有个人意见,如果"明晰"一词包涵上层的管理与下层的控制的话,那么它又是不"明晰"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在产权所有上是明晰的,重点是上层的管理与下层的落实。上层的管理主要是部门的结构和职能不合理:下层的落实主要是落实的过程和目标不具体。为何?原来对行业是垂直管理,现在对行业应横向管理:原来对行政是横向管理,现在对行政应垂直。
说明:行业管理是指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做为一种经济结构和公司,国应该象管理下属公司一样横向管理,才能统筹全国资产参与到经济结构与市场中去优化运作。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性:如原每级政府对各职能部门的全面管理的横向管理性,在市场开放之后,垂直的管理更有利于处理经济问题,地方问题,市场问题。
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在产权和管理的两大重要的目标上,显然管理改革是主要的,它是解决国企效率和生命力根本问题,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有者和财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所必然应引起的管理方式和转变要求。这种关系是直接隶属呢?还是并列?我大胆设想可以进行并列关系的探讨。并列后会不会失控,不会,因为在政府的隶属下,监督只能由政府来管理监督和控制,其它诸如法制、市场、行业协会、行政职能部门、社会、公民等的监督反而不易进行,而并列机制下包括政府在内的以上各种主体都可参加。从市场的角度讲,国有大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以行业为、专业为组成参与到经济结构与市场中去优化、竞争,对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的促进,也是由上至下在根本上解决管理链中的问题。下级政府与下级公司的转变以此类推,国有企业这样是否能"自立"起来呢?
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的两个重大因素:一、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二、管理者的管理目标。显然不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除非管理者是完全通过竞争和选举产生,即是这样也未必微观管理一定是好的)原因来自外部的那里呢?上层部门的管理目标有效性、管理结构、管理职能。管理目标是主观因素,一般的认为针对行业内部而言它是好的,也就是说想管好。如果能力问题,那么它与管理结构与管理职能共同构成客观个部条件:
国务院下各部是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的资产管理权的最上层。从此至企业是这个管理链。暂时抛开市场、社会环境、全国经济结构、法制环境等其他因素,单就此管理链进行分析。先谈对管理链的改善措施:一、国务院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横向管理性太强,易造成对多个经济行业不能专门和精心管理的不足。这是结构设计和历史行政机构的演化问题。你想行政领域本来就包括:民政、公安、公用、环境、……,如果再加上金融、国资、电力、证券、民航、能源……,用最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最有才能和精力的人员管理,效率能几何?我想政府应该把经济的部分管理职能分离出去,从最高人民政府这一环开始。会不会造成损失?我想职能分离与国国资损失是两码事。

国企改革的指导理论――产权制度分析
  曾经主导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理论"真的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吗?我认为不是,"产权理论"在经济学家那里,能够解释当前和过去的企业运行和效率的规律。可是,它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情况,产权理论是以产权的流动和控制来做为基础的。在垄断和大的国有企业中在解决所有权和控制力问题之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有效方法探索完成之前,它确实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产权理论是在西方的现代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由科斯为主要代表,在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崛起之后,成为当今经济学的主流理论之一。九十年代初,深受西方经济学影响的一批华人经济学家和国内经济学家,结合中国的经济改革提出了诸多以产权为核心的改革方案,并且成了指导中国的经济改革十余年之久的主流思想。代表主权理论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相结合的主要人物有现居香港的张五常,他的思想在中国经济改革与西方经济学中起了一定的连接作用。国内有历以宁等多家对产权理论的"发展"和"分枝",总体上讲,国内产权理论的解释是多样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内容上广泛而无完整的学术基础体系。表现在对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的表现:"股份制的推行"、"产权明晰"、"解决国企代理人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产权和股权关系"、"产权结构要合理"。。。可以看出,在表面上,都把搞活企业作为了目标,对企业产权是个基础性问题。实践中产权改革在中小企业已经基本完全放开。现在在国有大型企业上,仍然不能有效解决所有者、管理者、代理人、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单纯的经济改革政策已经难已继续有效的推行,这里面其它环境因素在起作用,经济运行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用,市场的规律同样不能逆行。改革或改制的成功决不会仅仅是因为"产权明晰"就可以了。从"产权明晰"到"高效运行"不是必然的结果。为"明晰"而"明晰"等于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仍然是有局限的改革。现在有人提出了从"股权形式"到"企业具有生命力"和"企业具有生命力"到"股权形式"。这两个因素的"因果关系问题的分析。
资产的管理权和所有权归企业所有的观点。此时,理论上业的管理者已经完全的具备了这种权利和条件。企业独立的面对市场而运作,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理应如此的事情,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运作方面,却不是这样的简单。
企业独产运作中,管理者有相对的管理权和自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各自行使自已的职能,股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确实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股权不论是以投资者法人持有或社会资本持有,都不会对管理权造成直接的影响。
但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当前的企业管理,在中国的产权(股权)的改革中,股权却和管理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在解决产权(股权)、所有权、管理权的国有企业问题上,预计的调整目标仍然不能实现。
我个人认为:"股权形式"与"企业具有生命力"两种表现形式,都是人与物权的两种关系发展后的所产生的并列类型的外部表现。它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两种表现形式之间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基于这一点就引出了我们经济改革目标和采取的经济改革手段之间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调整的思路就是转变改革提法和方向。那就是--管理体制改革
从私有制不必然比公有制的效率高来认识管理体制改革
单纯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初期是有效的,一旦进行攻坚阶段,它受制约与其它方面的因素便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经济领域中,所有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国家做起来都是管理行为。
所有的微观经济管理理论企业做起来都是管理。
社会关系尤其是人与物相联系的财产关系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在人与物的关系演变中,促进了管理学的发展。世界的和平社会环境,也为中西方国家管理行为提供了运行空间。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比分析
非国有大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的民事性
与国有大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相比,非国有大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则在改革的力度与对国家宏观政治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执行上民事性较强。这种民事性决定了其在管理和执行中,较为注重政策的内容,较多的放弃政策的形式,由上至下,逐步分解,至微观层面便只有具体的措施了。所以如果严格的考察,其在管理和执行中的行为会有多处违反政策的制定精神或有违法的事件。 两种对政策的不同侧重决定了其在管理和执行中的具体行为,也造成目前复杂混合态的经济秩序和市场环境。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们要进行的经济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先仅仅就企业的微观企业管理和企业产权改革进行分析。
企业的产权改革作用到管理上的效用有多有少,有根本性的,有暂时性的。在这里,有人把"私有化"做为产权改革的终极目标。认为这才是最为完全的"产权改革",这样能够真正解决对资产运行中的效率,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他们认为企业是自已的财产才能管的好。
这里就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 即使是"私有化",个人通过什么方式管理企业?
在这方面西方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证明"私有化"之后对特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是靠委托、委托之后授权、授权之后监督、监督之后代理、最后仍然是代理者的管理和劳务者的生产。与目前国企改革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在第一"环节"的委托上。
二、 "私有化"在市场竞争规律下企业的效率问题?
企业的效率靠什么?靠组织长期的积累和合理设置和人力、物力管理。
如果是以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来形成企业的效率高低的因素,没有科学的普遍意义。市场竞争和市场所处的阶段也是影响企业平均效率的重要外部条件。当前的统计数字和分析在国内改制企业的总体的考查上,由于缺乏中大型私有企业,使样本分析在国有大型企业的所有制改制后的经济效益和管理上,无从下手。而一些人竞然用中小企业与私企的的对比数据,才推论和成为国有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改制方针,现在看是不正确的。
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中,私有企业占优,但是还是要正确的认识私有企业当前管理、效率占优的因素在哪里,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是由所有制形式来决定的还是由市场和社会、经济环境或经济管理政策决定的。
三、 新经济的发展,对产权的提出的客观要求问题。
新经济的发展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也是如此。那么它对产权的形式有何客观的要求呢?答:能够激励所有从业者的产权形式才是适合的。传统产业的管理会依然以现代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它主要还是侧重于长期的稳定的激励方案来保证,而在科技更新速度较快的新经济领域中,则以利益共享的激励来实现(期权、持股、高薪等)。

近年来国企改革的现状

以电力改革为例,分析改革的时间周期 电力是起较晚的改革行业,正式的提出和真正的推行是在去年,其长期规划是在2015年建成全国的统一电网,形成三家以上大型发电公司及其它独立的发电厂,竞价上网的方式形成电力市场的竞争的市场格局,国家仍然垄断电网,售电行业放开,引入竞争。目前由国务院下属的国电公司下属的六大区域性电力公司、和几个省际电力公司目标是将他们再下属的各电厂、电网和输售电部门,进行重组和整合,然后再进行区域间和省际间重组和整合……这么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国民经济预定的发展速度,最少需要十年。它说明了一个问题:国有垄断行业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那么其它行业呢?以WTO的进程安排可能差不多,5年。时间不多了……国有大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和这个时间周期是有密切关系的,可以说是决定因素。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由上至下在根本上解决管理链中,管理结合产权变动性质进行到哪一步,相应的管理会形成到哪一步。难以想象一样未曾完成重组和整合的公司,管理层会全心全意搞好企业内部的微观管理。这就是改革周期、时间和力度对管理链的影响和对企业活力的决定作用。
企业的深化改革近几年来还是一直在产权制度上改革,虽然产权制度的改革,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很大的成功,在非国有企业及股份制的企业取得了成功的例子,可是在国有垄断和国有大企业中,它仍然没有彻底的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和代理权脱节的问题。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问题上,也同样走了一条方向不是很明确的道路。曾经提出的"政企分开"这个原则性的话题,在江泽民同志"七.一"的讲话中,也转到了"协调"这个词上来。在中央党校的一位教授解释说:党政分开,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在看完全和机械的分开,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才是政府要做的。

企业的党务工作现状分析
这个话题虽然是很老,可是仍然是值得我们去讨论。因为它涉及到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思路只能使我们"不知所措",即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也不能防止它的副面作用。
而目前多部企业的党委的主要工作是:对****功分子的教育、党中央文件的学习传达、发展党员、收党费、组织几次庆祝活动(主要是七。一)廉政纪律教育,这些加起来统称为----思想政治工作。
党在企业中的地位在改革国企以来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弱化的现,需要改变。
现在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种主要的观点:
一、"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以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变。做好"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消除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负面影响。"
二、"不要把企业行政领导和党组织领导割裂开来,要知道,很多老总是党员,即便不是党员,也是干部了,都要接受党委的领导和监督,这是我们党的"党管干部"的原则;至于党组织在企业的作用,是"政治核心"作用,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包括重要的人事安排)的决策,要通过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和监管,使他们积极发挥先进作用来在体现"政治核心"作用.现在当书记,书记比总经理更难当,责任更大."
三、"党在企业中更主要的是个群众组织,而不是一个政治组织,既然政权在党的手中,企业党组织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党员带领群众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当局的政策,而不是干预企业各项管理计划政策等,党的只能仅仅如此,不要经济问题政治解决,政治问题经济解决!这是国内党在企业里的一种严重错位。"
对于上述的几种观点,我认为:
第一种,思想有些过时了,不符合当前的企业人员的思想现状,"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基本上在职工和管理人员中不存在了,哪需要教育呢?
第二种,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书记和经理为一人的企业里,基本上可以将上述的两条结合起来,以党的职权为主,以参与人事管理为主要任务的。而书记和经理不同一人的企业,普遍的情况是,书记的人事职权是弱化的。并不能够达到上面所希望达到的参与管理的效果。
第三种,一般从经济管理和效率的角度出发,在股份制、中小企业中,合资企业中采用的较多。也就是说产权、管理权较明晰的企业如此,值得分析和研究。
对于现象的分析我做了这样一个调查:请企业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党务工作者回答这样的问卷:
1、做为一名党员你一年或多长时间,向组织提交或口头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想法和意见?
2、你对周围你不满意的党员的行为一般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
3、党员这个身份给你带来的实际利益有吗?(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党员身份,你会丧失什么?)
4、你对退党的行为和程序怎么看?你身边有这样的情况吗?
5、你对入党的行为和程序怎么看?你身边的情况是怎样的?
6、你的孩子不愿入党,或爱人不支持你的党务工作,你如何面对?
选择了一个较典型的回答来分析。以下带"……"的部分是回答的问题,"---"为笔者的分析:
1."党组书记回避,有些事跟行政领导有牵连。"
-----你说的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难得你还能提,如果都象你,我想状况就会改变。
2."个别告诫,包括一些发展对象,但是未奏效,违纪现象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越来越胆大妄为,自己倒反而孤立,他们有些事就瞒着你 。"
-----欲做而不能!有这种情况是悲哀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3."接受学习的机会,当然包括外出考察"
------你的情况,在党组织内,也算是"中层"吧,与利益有着部分必然的联系。
4."退党可以允许,程序要简化。本地没有。"
-----我也未曾听说过,这不正常,应该打破"铁党证"。
5."一些人入党动机不端正,官欲熏心。入党的程序比较可行,5.发展对象的考察较马虎。党员在表决时无所谓, 投反对票、弃权票的几乎没有。 "
-----说明党员的整体组织性较差,民主性弱化严重。
6."我两个孩子大孩子大一入党,第二个孩子在外资企业,他是在初中入的团,我爱人虽然不是党员,她的思想 比党员好,单位常评先进,不善于说好话,其单位党组织不发展她入党。孩子爱人均支持我,理解我。"
-----入党与工作表现的相关性大大的降低了。
-----你的表现(一贯)影响着你的家人,人格与党格同样具有力量。
"……俺不是"党员",俺申请了7年,但基层党组织不敢"要俺",因为我经常问他们那些违反"财经纪律"的"党员干部集体"的问题,就是您所列举问题的"翻版"。您提的问题,我相信他们谁也答不上来的。俺认为,他们已经"蜕化"了,即已经丧失"战斗力"了!并且他们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背道而驰已经很远远啦!俺是"中石化"河南油田的网友,俺说的单位就是指"河南油田党内黑社会组织"。 "
同样在回答其它企业党政与管理的关系时,有这样的观点:"三要三不要 "。要多抓制度落到实处,要多监督厂长等领导的腐败问题,要多关心群众的生活和意见 。不要干涉厂内正常的经济活动,不要乱抓权,不要挑拨是非。
---以此来分析的话,倒是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还需要转向和管理权的弱化 。有两种情况,1.遇到好的企业家(为企业着想的), 这样是完全正确的。2.如果遇到"党性"不强,或"败家子"经营者时怎么办呢,你已经没有太大的权了…… 。
以此,便引出了企业党务的领导权、监督权如何行使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现在分析起来,无非是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在外部的话,通过管理权控制和代理权控制来实现,在这个层次上,由于国企的上部管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所以,在产权控制力是上是低效的,反而造成了许多难于控制的情况。象原来的首钢,和红塔集团的例子就很明显。"成功"的情况并不多。
在产权改革较快的企业,由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内、外部结全的控制方式确发现了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相对较好。在这样的企业里,党务工作基本上是以"群众组织的形式来参与的。
"不是干预企业各项管理计划政策等"---如果是遇见"诸时健这样的经营者,怎么办? 我说的情况多是国企,在民营或合资类、社会股份类公司,基本上我是同意"群众组织"这个说法的。这类企业基本上是依靠企业家的个人智慧, 即使是当前好的企业家,那么,如果是靠经济监督(两会),现在真正意义上监督也不是很多,就算是倪润峰、张瑞敏。又有谁来监督?
权力为什么必须有合适的监督机制呢?现在主要是考虑到国企中的控制权问题,和出现的厂长权力过大的情况。权力过大便有产生腐败的现状。那么为什么在管理的高层产生腐败,我们党的教育和"党性"的力量哪里去了?这里首先是有一个党员变质的问题在里面,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是不是与我们的党务工作的失误有关?即使是后来发生的变质的现象是存在的,可是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情况是,在加入到党组织之前,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思想就是不合格或者是说不端正的。然而由于"把关不严"使这类人混进了党内,并且走上了领导岗位,一个算是特殊情况,多了就是一类人,类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关系网"。"关系网"一旦形成便会成了"小气候",不仅是打击和转化有了难度,而且就是"斗争"起来也同样不容易。你不和它"斗",他们就会"斗你"。这类的小集团如果多起来,就会影响一个单位、地区、行业的环境。因为他有"力量"容易形成"主流"。到这个时候,想"校正"的话,需要付出的成本将是巨大的,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建立自身的监督机制。在这方面,企业党委应该发挥大的作用,职工在理论上更是坚决的反腐败并且是最彻底的希望企业本身的强大和持续的发展。工会在这方面本来应该是主力军,然而企业的党委还不能与企业的领导相持,工会也只有"看报纸"了,离开了在党委领导下群众监督是我们这些年来最大的工作失误。
既然实现利润的最大的化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那么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的运作就成了企业的主要行为。
如何把党务工作和当前的改革联系起来
首先还是要分析企业管理到底在哪些方面需要党的领导,领导什么?
党领导国家、党领导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党员就要拥护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正确地理解党的政策,并且在实践中执行,决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利用"政策,这一点上就需要"党性"来约束。企业中的党组织正是应该在这方面做文章。可见,企业的党组织不是"无所为"的,而是大有可为。
企业的党委我认为是应该是效益管理型的主要任务,因为一个企业为了经营而作为主要的目标,必然是反对腐败的,腐败在经济领域中所造成的后果便是经济利益的损失。
我们的企业任务是什么呢?是经营。党领导企业是做什么呢?是搞好经营,经营搞好了,创造了财富,才正使社会更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提高。那么怎么才能搞好经营呢?只有以经济效率来决定,只有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才能够在整体上取得发展。一句话,就是要科学管理,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创造出高的效率和好的收益。
是企业本身的运行机制。在这方面,中央和政府所倡导的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虽然在真正的实行中遇到不少理论和操作方面的问题。这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的探讨,现在看在这一政策上是有失误的。
理论上,一个企业的经营者的目标和党组织(或党的政策)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是不矛盾的,然而,就是由于一些党内的分子(其中应该是有经营者--一般也是党员)还是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在"事业"。

管理改革的集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
任何管理理论应用到企业微观的现实中,都会因具体的变量太大而有其局限性,重要的还是应用之人,最重要的是有管理权的人是否懂管理,具体应用那一条尚处其次,当然并不是消弱灵活运用的作用。对上文中"管理"一词的说明:应该区分以个人为中心利益的管理和以企业生命为中心的管理,上文是指后者。
去年,在企业管理的分析中,我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原则来讨论,现在主流的理论几乎全部是以“人力资源”函盖之,在我个人认为:“人力资源”也好,“人力资本”也好,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组织行为学、管理学、权益机制经济学之上对企业微观管理发展成长战略的实务性的理论的应用。
管理的创新是企业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它更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为此,不仅仅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的探索,并密切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还应该关注体制改革的方向进程和国内企业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一般对于行政事业的而言,企业现在也在“人力资源”理论上应用尚还处于局限的领域。公司制的改革,使“人力资本”的引入了企业管理………          
    劳动者 2001.8.14
(注:这类微观的部分的话题俺就不写了,前面的解决不好,后面的也办不好)下次再议。

批 注 该 文]    [采 用 该 文]    [发 表 评 论]    [文章下载]    [关闭窗口

相关批注:
暂时还没有媒体记者对这篇文章做出批注

相关采用:
暂时还没有媒体记者采用这篇文章

相关讨论:    
没有评论

Google


IP计数: 浏览计数:

Copyright © 2001 凌云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7007639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