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告教育部案终结--律师后记 (9月9日 9:00 )9月8日,在德衡律师事务所的图书馆,包括学生和家长,德衡所主任栾少湖、两名代理律师李强和杨培银,德衡所法律研究室耿焰律师及几名记者坐到一起,对于"青岛三考生状告教育部"案做了总结,并达成共识。鉴于诉讼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决定不再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至此,这起在全国引起普遍关注的案件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首该案,作为代理律师颇多感慨。开始接手案件的时候,面对许许多多考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心中既多豪壮,又有几分惶恐,深恐辜负他们的信任。因此,每走一步,必多方征求意见,小心翼翼前行。如今,案件告一段落,结果虽非尽善尽美,但终算达到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并推动明年以后的高考制度改革的目的,这是使我们足以欣慰的事。
身为律师,尽管我们可以说,我们的唯一依据是法律,我们在进行一次普通的诉讼,但作为高考制度的曾经经历者,我们怎能不知作为一项国家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工程,其中之复杂,牵涉面之广,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但是,困难也好,复杂也好,不能成为不改革的理由。这其中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既包括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动改革,也包括有民间力量推动下的改革。而往往在某些时候,后者的作用会更大。青岛的这三名考生虽然是偶然地被推上了潮头,但是中国的高考制度史,甚至法制史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因为她们的行为展示给我们一片新的天地。法律不但可以处理我们身边琐碎的事务,法律同样可以维护我们最基本的权利--宪法权利。
关于宪法诉讼,近年来学术界做了不少的探讨,理论上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律师作为司法实务参与者,努力从实践层面推动宪法的司法化,无疑会使这一进程更快更理性的展开,这应该是本案深一层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