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外国语
杨德寿以前,不知道中国人是如何学习外国语的。今天,中国人学习外国语的人口之众劲头之足方法之够,可谓世所罕见! 与此相关的出版、教学产业也是欣欣向荣。去年,教育部决定把外国语作为考大学“ 3 + X ”的必考科目;最近,教育部又决定在粤豫浙三省高考的外语考试中加试外语听力。
中国人学习外国语的浪潮,真是一潮热过一潮。最终不知道能热到何种程度? 也许,有朝一日,“ 3 + X ”中的语文、数学和其它选考科目都将采用外语出题,大学教育一律使用外国语授课。这样更能显示中国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的外语水平。
在外国语学习的持续高温下,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冷静思考? 外国语对于中国人真的如此重要吗? 为什么中国人对外国语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难道外国语对于中国人真的具有无与论比的磁力吗? 我绝不相信! 我更相信这是一种无奈。因为,中国人在升大学、读学位以及晋职称的关键时刻,他的外语水平左右着他。那怕他不情愿,他也得学习外国语。否则,他的人生理想便无从谈起。这就是中国人学习外国语热潮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
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人学习外国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无论从那种角度看,中国人学习外国语的最终目的都不是为了升大学、读学位以及晋职称,而是为了使用外国语。外国语对于中国人如同中国语对于中国人一样,也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所不同的只是外国语必须用于外国人之间,或外国人与懂外国语的中国人之间。
在中国,学过外国语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上过大学的中国人。但是,真正使用外国语的中国人又有多少呢? 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或调查? 但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对此感兴趣。我即其中之一,只是我没有能力对这一问题做统计学方面的研究。因此,在讨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这一问题时,我只能靠感觉论述。虽然,一定会有人坚决反对我的观点,但我仍然要说。
在国内,绝大多数会外国语的中国人,很少或根本不用外国语。这是因为,在国内的中国人,很少接触外国人或者外国文。所以,他基本用不上外国语。其次,现在的中文文献很多,中国人仅在这些文献上就有学不完的新知识。所以他们很少再去翻阅外语文献,既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它。例如本人,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读高中上大学一直未曾间断英语学习。毕业之后也曾断断续续地复习过几回,为的仅仅是晋职称必须通过的外语考试。从我本人、同事以及我所接触到的学过外国语的大多数中国人身上,很少看到外国语的用处。显然,我们几乎用不上或者没有必要使用外国语,当然这里指的是应付考试以外的用途。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学习外国语之后的现状。
由此可见,外国语对于非专业的中国人来讲,它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应付考试上而没有体现在其作为语言工具的使用上。既然这样,外国语就没有起到信息交流上的工具效能,而变为一种单纯的,衡量中国人在其他领域能力水平的形式标准。中国人的外语成绩单,实质上是一张多余的“通行证”。不仅如此,它正起着不可忽视的负作用。
首先,这种形式标准浪费了中国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虽然外国语在事实上没有起到信息交流的工具效能,但它的“通行证”效能却日益加强。“ 3 + X ”以及高考加试外语听力即是例证。因此,中国人必须下大力气学习外国语并且要坚持不懈。之所以要下大力气,是因为中国人缺乏听说外国语的环境;之所以要坚持不懈是因为中国人很少使用,极易忘记但又不敢忘记。这又是因为在他奔向更高层次的研究道路上,还多次需要这样的甚至标准更高的“通行证”。除非他不再追求上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大! 遗憾的是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却不是为了达到他的真正目的——把外国语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这不是浪费又是什么?
其次,这种形式标准将埋没外语水平欠缺的杰出人才。
我始终弄不明白,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与外国语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不知道祖冲之、张衡等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是否学过外国语,难道他们的科学成就是因为学了外国语并且考试及格才取得的吗? 事实上,中国人的外语水平与他的其他才能毫不相干。它却毫不留情地压制了外国语上有欠缺,但其他领域有杰出才干的中国人的才能发挥。因为这种形式标准,有可能把这些中国人排除在大学校门之外,高层次的科学研究领域离他更远!
再次,这种形式标准使中国的高等院校为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已经定居国外,还有不少中国优秀的大学生毕业生正在或准备出国。这些会外国语的中国留学生,不知道何时会回来孝忠自己的祖国? 但是现在,他们却正在或将要为外国效力。这种形式标准对于中国的人才流失,具有相当程度的促成作用。
这就是二十几年来中国外语热结出的硕果! 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中国人学习外国语给国家带来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醒一下外语热给中国带来的负作用。外语考试,虽然能够促使中国人学习外国语,却不能促使中国人使用外国语。大多数的中国人学习外语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又是为了拿学位、晋职称。等到没有更高的学位和职称可拿可晋的时候,外国语受到的将是,这些曾经热恋她的中国人无情的冷落。
从长远来看,中国人用上外国语的机会正在显著增大。中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以及电脑互联网络的普及,使每一位中国人都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据此推断:能够掌握外国语是多么重要! 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实现了相互不懂对方语言的异国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这就是电子实时翻译系统的研制成功。这种技术目前正用于国际会议的召开。令人欣慰的还有,联合国大学的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用于电脑互联网络的可以实现13种语言自动翻译的系统,这种系统预计将于近年开发成功。那时,任何一个不懂外国语的人可以和不懂本国语的其他12个语种国家的人同时交流,中国人也可以。而我们要想通过学习外国语来实现这一目标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无意否认外国语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而是坚定地认为:中国人对待外国语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既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也不能不假思索过分强调。应当把外国语教学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即,把外国语作为一种选择技能而非基本技能、参考标准而非必备标准来衡量人才的能力水平。在此前提下安排教学和考核,鼓励而不应强求。把非专业的外语考试作为一种社会上的业余水平考试,而不应列入考大学、读学位和晋升职称的考试当中。让外国语少浪费一些中国人的时间和精力,使这些中国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或者使那些对外国语没有兴趣,而其他方面很杰出的中国人也能进大学、也能读博士、也能成为工程师、科学家。这样不是很好吗?
对于中国人而言,还有比外国语更重要的知识需要他们学习。知识经济对中国人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要求,比对中国人的外语知识要求要迫切的多! 中国的文科大学生科盲多,而理工科大学生法盲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科盲法盲更多! 扫除这些科盲和法盲远比学外语重要。科学教育能够兴国,外国语教育能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学过较长时间外国语的中国人最终还是和外语盲差不多。
外国语对于中国人来讲,它是重要的但不是必须的。中国人与外国语,二者的关系原本应当如此。
本文草于1996~1997年间,后略有修改。
作者简介:杨德寿,男,1963年生于河南省新安县,民革党员。原中南矿冶学院探矿工程学士(1985)、郑州大学法学自考本科(1998)。一九九四年晋为探矿工程师,同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九九六年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数篇法学论文被郑州市律协年会、河南省律协年会及全国律协年会采用。为人诚实守信,工作作风是严肃、认真、负责。在治学上,不追随任何权威。崇尚民主和法制,对专制制度深恶痛绝!爱好中外古典音乐。现为(郑州)犀原律师事务所律师。
特别声明:欢迎任何人在任何场合对本人的任何文章和言论提出批评意见、发表评论,但对本人进行人身攻击的除外。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均可,对于本人在网上发表但无法正常显示的文章(指含有插图或注释的文章),本人也欢迎网友发邮件索取完整的论文。
地址:郑州市淮河东路55号1号楼东004号犀原律师事务所
电话:0371-8897625 传呼:95805-797212
E-mail: ydsmbag@sina.com或yang_ds@37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