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空间

法律人社区

  注    册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在线2071人
·文章查询· 祝各位网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快乐!      本站受到大量的无效smtp连接和垃圾邮件的攻击,响应缓慢,请各位网友见谅!       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律师>>ydsmbag
也谈“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一种非主流观点)
更新时间:2001/11/8 10:59:24  来源:  作者:杨德寿  阅读307
    也谈“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杨德寿
《人民日报》曾经几次发表评论员文章,一谈再谈“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文章提到,近年,一些地方和单位,愚昧迷信活动抬头,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频频发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党员干部,为了一已私利,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热衷于求神拜佛,成为唯心主义的俘虏。影响所及,一些地方,科学抵不过迷信,唯物主义抵不过唯心主义,无神论抵不过有神论……。文章认为,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崇尚科学,就要破除迷信。还认为,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关键是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关键是要树立科学世界观。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和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文章使本人深受启发,于是也想谈谈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但崇尚科学就要破除迷信的观点是笔者不敢赞同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迷信活动是在人类没有科学知识以前就有的。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少,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应该说,破除迷信首先要崇尚科学,而不是反过来。
破除迷信是目的,崇尚科学是手段,目的和手段是不能搞反的。
破除迷信,要求我们崇尚科学。而崇尚科学对我们更为具体的要求是,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科学技术对于中国的富强意味着什么? 无须本文论述。能够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能够把科教兴国做为国策。这些足以说明,我们的领导阶层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我想,既便中国现在不存在迷信活动,我们仍然没有理由不崇尚科学。
问题在于,我们虽有很高的认识水平,但我们却经常停留在这种认识水平上。一方面,我们高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
不少地方开播有文艺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电台和交通广播电台。有谁听说过,我们开播有科技广播电台?
有些工作多年的科技工作者已经下岗。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来花费多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到市场上经商或给别人打工养活自己,而单位领导和办公室的勤杂人员却工作生活得十分轻松。
参加这运动会那运动会的中国运动员,得一块金牌另外还可得奖金几万甚至上百万。我们的长二捆火箭的总设计师小组,有人承诺的五千员奖金后来曾难以兑现。
有位被评为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之一的高级技师,他的一位当车间副主任的同学曾经自豪地对这位全国的能工巧匠说:“我比你强!”。
一些乡村级的领导干部办事都有小汽车,有些领导干部的子女或者孙子女上幼儿园或上学校也有小车接送。可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科学家又有几个能为工作坐上小汽车?
这就是我们崇尚科学,科教兴国的例证吗? 在这里,我们只能感觉到中国的科技工作所受到的冷落。
当然,不能一概否认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因为在中国那些在高精尖科研领域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的待遇和地位,还是令人羡慕的。但是,这些极少数的科学家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中国的科技大厦。
崇尚科学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满腔热情,也不是我们毫不费力地喊几声。崇尚科学要求的是,我们对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实实在在地尊重。
事实上,科学技术只要能给人们带来收获——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人们就会自然地崇尚科学,根本不需要别人号召。近年来,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劲头,比城市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还要大! 虽然那里的科学基础远比这些企事业单位落后。我们应该问问为什么? 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对科学技术之所以越来越没兴趣,是因为科学技术对于他们的富裕无关紧要。杰出的工程师不一定有平庸的工程师拿钱多,科技工作者未必有最低层的领导干部拿钱多。
在中国,崇尚科学远比不上崇尚做官。因为,在“黑市”上买个一官半职要比辛辛苦苦学科学做研究实惠的多。做官不光有极好的福利待遇,并且其“收益”会远远高于“买官”的“投入”。谁还有心思去崇尚科学?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就我们的国情来说,最好别往空洞的世界观、科学观上扯,而是要务实地彻底地改变对科技工作者的轻视态度。只有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富裕了,我们才谈得上对科学的崇尚,科学技术才称得上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崇尚科学将是一句空话,破除迷信也将任重道远。
杨德寿
于1999年某月

欢迎光临杨德寿(或ydsmbag)文章专栏
(专栏内容以讨论法律和社会问题为主):
http://www.lawfan.com/asp/readTopic.asp?id=143
或http://lawsky.org/lawren/lawren.asp?lawid=1267

批 注 该 文]    [采 用 该 文]    [发 表 评 论]    [文章下载]    [关闭窗口

相关批注:
暂时还没有媒体记者对这篇文章做出批注

相关采用:
暂时还没有媒体记者采用这篇文章

相关讨论:    
没有评论

Google


IP计数: 浏览计数:

Copyright © 2001 凌云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7007639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