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9.272003年9月25日的《南方周末》的“视点”栏目刊登了《冷眼看待“诚征第一作者”市场》一文,作者在文中指出了“诚征”是“最大的不‘诚’”这个问题。然而,作为文章所批评的涉嫌群体之一员,鄙人读罢却颇有委屈之感,不吐不快。
该文作者说,买卖论文以挂名发表“这种看似‘双赢’的交易动机正是这两个‘黑市’(即杂志卖版面和作者卖文章)之所以形成的直接原因,由此导致学术诚信被扭曲,乃至威胁整个社会信用价值——言下之意就是要求买卖文章的学生对自己尊严和诚信的丧失进行反思。我承认作者的批评完全是正确的,所有的在校生确应自我检讨;但是,作为亲历过类似现象的所有学生中的一员,我亦认为该批评是不够深入的,因为在研究生买卖论文以挂名发表这一直接原因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在校研究生为什么要买卖一篇论文?不管是实际写文章的卖方,还是想挂名的买方,都无非是为了发表一篇文章。那么,为什么要发表一篇文章,而且即便是花钱也要发表呢?因为发表文章后有好处。有什么好处值得手头并不宽裕的学生们不惜用钱去换?至少,对于大多数在校研究生来说,发表文章既不是想在圈子里出点名气(毕竟在今后走学术研究道路的人只是少数),也不是为了玄耀自己的能力(赔本赚吆喝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划算),而仅仅是为了获得毕业的资格——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相关专业杂志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获得参加毕业答辩的机会,才可能拿到学位证。而所有人都清楚拿不到学位证意味着什么,因此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发表论文。
但是,与每个专业相关的各种杂志的数量都是有限的,且每一期杂志一般也就只能刊发那么二、三十篇文章,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各种各样的学者教授们的文章,能够留给研究生们的名额实在有限。况且,很多学校还规定了论文发表所在期刊的级别,如省级、国家级,核心、权威核心等,达不到级别要求的论文不作算。而近几年来各高校近乎疯狂的扩招,导致在校学生数量激增,则需要发表的论文数量猛涨,各刊物自然是供不应求,研究生发表论文自然也就更困难。是以,只要能完成论文发表的任务,就算是出钱,学生们愿意;而各杂志社也“与时俱进”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笑”纳版面费。不过,并不是所有善于写文章的学生都有能力支付费用,也不是所有给得起钱的学生都善于写文章,因此“优势互补”自然就出现了,我解决你的经费问题,你解决我的文章问题,到时候都能拿到学位证,省钱省力,何乐而不为?现今人们都是很现实的,你不要老给我说什么对学术负责、对社会负责,我若不能毕业的话谁对我负责?作为在校生,拿到学位证才是我和像我一样的研究生们的切身利益!
要怪就要怪这些个高校所制定的政策:为什么必须要求我们研究生发表那些论文?官方的回答是:对研究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和研究能力的考察。论文质量固然可以检验出研究生的水平如何,但不一定非要发表了的才表明水平高。事实上,只要规定在参加答辩之前将论文提交,由老师评定其水平如何即可。毕竟学生的学习到底合不合格,不是由杂志来决定,而是导师说了算。我丝毫不怀疑,通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水平和成就。但问题在于,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通过在杂志上发表论文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是不是所有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都体现出了发表者的能力和水平?任何一个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不会天真地作出肯定回答。并非所有人都能写出好文章,并非所有好文章都能在刊物上发表出来;那些本身质量不高而通过金钱“买上版面”的文章,除了完成给钱者的任务外,究竟有什么意义?一针见血地讲,要求学生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并以不给予学位相“威胁“,其实就是为了满足各高校、院系的虚荣心!什么虚荣心?那就是在评定各种各类指标、奖项、成果、级别,玄耀自己的实力时,可以列出的一串串各种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数字之攀比!论文发表的数量越多,所在学校和院系的”曝光率“也就越高,所谓名气也就越大,似乎学术水平也就越高,而的确也就越能籍此得到其它更多的好处。据说,还有院校为了鼓励学生文章发表,甚至给花了钱的学生予以经济补贴,这个意图就再明显不过了,你帮我见刊出名,我帮你弥补损失,倒也公平。尽管学生们平时对这些刊物收钱骂骂咧咧,却仍然乐此不疲地掏腰包。于是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杂志出增刊、出专号、设专栏,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不论质量收钱即上,这已经是圈内公开的秘密。而大多数学生们也并不在乎自己文章的质量如何,因为对于自己而言只是完成一个手续而已,只要能发表,至于其它的事,由领导们老师们操心去吧。
学术造假么?也许是,但院校管理方并非不知道,某种意义上正是他们所希望,甚至鼓励的。其实我们本不愿意,我们也有尊严、有良心,但是给逼出来的,不能只怪我们,我们也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