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经济学大师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年轻的学子,要成长为经济学大师,有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理想主义+世俗智慧+合理的知识结构。当然这其中自然隐含着一个前提,你必须愿意投身于经济学。
在谈到做学问的条件时,我们常常会提到“天赋”。不过我认为一个人的天赋会自然地从上述的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个的人天赋也并不简单地局限于记忆力、理解力等纯粹的智力因素上,一种兴趣、理想、意志甚至道德取向,都可以说在体现着他的天赋。
理想主义:
做学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光凭聪明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一个有能力成为经济学大师的人,在孜孜以求于学问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十年磨一剑,没有一点理想和浪漫的精神,必然耐不住寂寞,也耐不住辛苦。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大师和其它学科的大师一样,都需要理想主义,这也几乎是所有一流学者的共同点。一个非理想主义的朋友,也许不适合做学问,至少不适合作第一流的研究工作。
高超的世俗智慧:
经济学大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世俗智慧。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学问,思考的是有关人类行为和由此构成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以及它们背后的决定因素。要在这方面获得深刻的洞察力,必须熟谙人性和人情世故,对世俗的人性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对经验现实中显现出来的人类行为高度敏感,才能理解现实中人类行为背后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一个人如果没有世俗智慧,也许能成为一流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但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书生气很浓的人能够作出一流的经济学来。当然,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学又可以分出很多领域,某些领域里的工作和数学很接近(甚至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数学〕,例如纳什的工作。
合理的知识结构
首先,一个现代经济学大师必须熟练地掌握科学的思维和语言范式尤其是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对于数学的掌握不仅仅局限于工具性的层面,更应该从科学哲学(包括认识论〕的高度对数学的精神有深刻理解。这一点,可能成为许多迈向一流的经济学殿堂的学子的第一个门槛。为什么数学或者数学的思维范式对经济学来说如此重要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是因为经济学所处理的实际问题常常提出严格的定量要求(尤其是经济事务的决策);第二个方面,是因为经济学要把握很多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的情况下不依赖于形式化的逻辑工具,无法使推理、演绎得以正确地进行。
其次,一个经济学大师,必须在历史特别是经济史方面有深厚积累。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只有把人类行为放在一个纵深的时空纬度上去理解,才能够获得一种认知的真实感和厚实感。在很多大师的著作中,我们读到的是不仅仅是在一个时点上人们的现实选择,更能看到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如何通过行为的变化而凸现出他们的理性、偏好和禀赋。这种基于历史的真实研究经济学的传统,从亚当斯密开始,一直贯穿于整个经济思想史之中。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经济学家来说,现代经济学已逐渐转向以制度为核心的阶段,而制度恰是历史演进的产物,所以史学的修养更变得尤为重要。
此外,一个经济学大师还应该尽可能地涉猎和人类行为有关的多种学科知识。现在在经济学和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之间,已很难辨认出明确的界线。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绝非单纯一个“经济学帝国主义”就可以涵盖,实际上,经济学可以从其它学科中学到许多创新的东西。甚至,自然科学也可能成为经济学思想灵感的重要来源。比如马歇尔“连续”的观念即来自生物学。
与此同时,现代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专门化。对于从事某个专门领域研究的学者来说,还要专门的学科知识。例如在越来越热门的行为经济学或实验经济学领域里,经济学家需要了解心理学甚至是脑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几乎是必备的。
一个怀着理想主义同时又有世俗智慧的人已经很难得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理想的一流的学者,但可能会感叹他们不通人情事故;也可以在大学里看到很多八面玲珑的人,但是实在看不出有作学问的理想和关怀。而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又有很好的知识结构的人,就更加难得。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熟悉的经济学大师,基本上具备上面三个条件,也就是理想主义+世俗智慧+合理的知识结构。斯密、穆勒、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萨缪尔森、斯蒂格勒、弗理德曼、科斯等等都是。如果一个人具备这样三个条件,从事其它行当得到的回报可能要大的多。所以许多经济学大师能够最终留在这个领域,也多半有赖于一些不平凡的机缘。
要具备上面三个条件,成为一个经济学大师,何其难哉!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些条件,那还做经济学么?当然可以。成为大师毕竟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对于一个资质尚可的人来说,能做并且也能有效地做的事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术方向,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既然不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没有办法,只有中人之资,那就只好多努力了。